-
友情链接:
中国底气有多足?澳媒这标题,真不是吹的
——
中国最近在国际上的表现,真的是“稳中带刚”。澳大利亚媒体那句“中国不怕美国,已准备好打仗,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”,一出来就炸了锅。网友直呼:这话说得够硬核!
——
【军事实力,不是盖的】
近几年,中国国防投入拉满。公开资料显示,现在解放军现役兵员超205万,加上1700万后备力量,这数字全球独一份。有网友调侃:“光靠人多还不行,人狠装备更猛。”
歼-20隐形战机,就是个例子。第五代战机里能跟美F-22、F-35正面刚,还被称为“黑丝带杀手”。东风-41洲际导弹,射程1.4万公里,核弹头分分钟送到地球另一边。
两艘航母已经服役,还有第三艘在造船厂敲敲打打。据说目标是2035年搞出6艘远洋航母舰队。这速度,被外媒戏称为“下饺子”,一年造几艘,看着都眼馋。
2022年台海演习,多军种联合作战,美智库也不得不承认:中国现在西太平洋动起手来,美国未必稳赢。这话搁以前谁敢信?
不过,中国官方一直强调“不主动挑事,也绝不怕事”。有硬实力,是为了保家卫国,不是四处惹麻烦。
——
【经济体量,全世界都想分杯羹】
GDP超18万亿美元,仅次于美国。14亿人口、4亿中产阶级,这市场规模简直离谱。有段子说,“全世界最怕中国人一起买同一样东西,因为直接缺货”。
每年上海进博会现场,那叫一个热闹!120多个国家企业抢着参展。德国车企推电动车、巴西卖咖啡,都想搭上这趟快车。
“一带一路”成了影响力放大器。截至2024年,有60多个国家加入,总贸易额突破2万亿美元。不少非洲朋友表示,“修路修桥找老铁(指中国),靠谱!”
以澳大利亚为例,对华铁矿石出口一年赚900亿美元,占它总出口三成多。一旦断供,自家经济先抖三抖。所以政治上站队美国,但生意还得看咱脸色,这就是现实版“双标”。
——
【科技韧性,被卡脖子也能顶住】
美国发起贸易战、技术封锁,可结果呢?14纳米芯片国产化加速落地;华为被制裁后反而越活越精神。“你卡你的,我卷我的”,不少网友用这个梗调侃局势。
这种抗压能力,让很多国家觉得和中国做生意才放心。“只要别作妖,中国市场谁都欢迎。”这是网上常见的一句话,说出了大家心声。
——
【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】
疫情期间,中国给100多个国家送疫苗,还帮忙建医院。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,比嘴炮强太多了。有非洲小伙伴评价:“西方只会开空头支票,中国是真干活。”
联合国维和行动里,中方派出2万人参与,各种全球治理议题也积极发声。从气候大会到公共卫生,每回都有担当。“靠谱”、“负责任”成了新标签,不少外国网友留言夸赞“中国style”。
欧洲政要扎堆访华签协议,比如德国总理去年就带着豪华代表团来了趟深度游览。不少法国企业紧随其后,把订单往国内递,一副错过等明年的架势。
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,对比之下,更愿意把希望押注在这里。不仅因为基建投资,更因为合作共赢是真的有肉吃,而不是画饼充饥那套套路。
——
【和平主旋律,但底线不能碰】
虽然外界老拿“中国威胁论”炒作,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嗨居多。本土舆论普遍认为,只要你别来挑衅,该谈谈,该做生意做生意。但真有人踩线,那绝对不会含糊,这是骨子里的倔强劲儿,也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吧?
从历史来看,每当关键时刻,总有人站出来扛事儿。而今军事、经济双保险摆在那里,“我可以很温柔,但你最好别试探我的耐心。”这样的氛围,在年轻一代群体里尤其明显,“该硬的时候一点不软。”
不少军事迷表示,现在看到新闻再提“备战”“练兵”,已经没有以前那种焦虑感,而是一股莫名安全感扑面而来。“我们终于不用担心被欺负了!”评论区经常刷屏类似的话语,看得让人忍俊不禁又挺自豪的哈!
——
#核心利益不可让步#
未来走向怎么看?据权威报道,无论国际风云怎么变,有一点始终没变: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路线,同时核心利益寸步不让。这不仅仅是口号,更像一种集体默契,从政府到普通百姓,都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商量,什么事情必须死守到底。
有媒体分析,全世界越来越多人愿意搭乘“中国顺风车”。原因很简单:稳定、安全、有前景,还讲信用。在当今乱哄哄的大环境下,这样的合作对象确实难找啊!
最后一句:
如果你身边也有个资深军迷或者爱看国际新闻的小伙伴,他/她看到这些数据,会咋吐槽?比如看到航母数量或者GDP增长,是不是又开始盘算啥时候能组团去看看辽宁舰现场巡游啦?留言区整点真实反应呗,说说哪条消息最戳中你的点!